食品行业:“宽进严出”更安全
食品行业:“宽进严出”更安全
著名产经专家、中轻企业投资协会理事长胡楠谈食品安全规制 近来,几件影响力甚广的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,使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心 生疑虑,甚至开始影响终端消费市场。当前,我国政府和企业应从哪些方面着手,切 实保 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?近日,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著名产业经济专家、中国轻工 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胡楠先生。 “严进宽出”会导致“权力寻租” 记者: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,食品市场的安全水平取决于哪些因素? 胡楠:当前,特别是在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,政府和企业更深刻认识到 食品产业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。在纯粹的市场中,食品的安全水平是由消费 者的需求和厂商的供给共同决定的。然而在现实中,由于信息不对称、市场结构缺 陷、商家逐利等复杂因素的存在,使食品安全遭遇“市场失灵”。从根本上说,食品 市场的安全水平决定于消费者、厂商和政府之间的博弈,使食品安全规制成为一个关 系到各相关方的政治问题。 在我国现阶段,食品安全规制的实施和责任主体主要在政府,更广一点讲是制度。 制度的含义是广义的,包括正式的制度,即成文的法律、法规、标准等,还有非正式 的制度,如文化、习俗等。就当前现实而言,对食品行业采取“宽进严出”的对策更 为有效,而非很多地方实行的“严进”制度,如市场准入制度。注重“结果”,对食 品实行“严出”制度,才能使相关企业约束自身行为,为消费者提供安全、放心的食 品。很多地方只管“进”不管“出”,提高“门槛”,这样做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为 “权力寻租”提供了便利,使劣质食品充斥市场,危害食品安全。 企业成本控制应严守安全底线记者:您提到食品安全制度的建立,相关政府部门如 何才能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?而对企业而言,该如何平衡食品安全、成本(技 术保障)之间的关系? 胡楠: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,其实现需要在食品供应的 全过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。因此,首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强化科学监 管。如完善食品安全的技术标准体系,提高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水平,建立健全科 学、统一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等。同时,还应加强相关基础建设,如提高食品安全的 科技支撑能力,按照信息共享、监管协同的要求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,建立食品安 全诚信体系等。此外,还可以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,鼓励食品加工企业 建立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,支持流通企业建设完善的食品溯源制度。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,企业应强化自律意识和守则意识。毫无疑问,对企 业而言,为消费者提供无毒无害的安全食品是最根本的要求,避免消费者受到食源性 疾病的困扰,这是底线。安全意识、成本投入和技术保障都应严守这条底线,不能以 包括成本在内的任何原因来突破这条底线。实现可追溯:初级农产品是难点 记者:由您主要参与编著的《中国食品业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》一书中提到,食品 安全问题的关键在农村。相关政府部门应如何确保广大初级农产品的安全? 胡楠:凡入市的初级农产品都应纳入追溯制度中,包括生产基地—检测—入市许 可—市场追溯等各个环节。在农村应通过生产基地、合作社等组织,通过检测入市, 进入追溯制度内,目前北京正在实施。 在我国,初级农产品市场的安全问题还面临一些难题。实现食品的可追溯性,需要 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管理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存储、运送和销售的各个环节。在我 国,农业和商业领域中刚刚开始进行标准化的工业规则建设,无包装、无标识或包 装、标识混乱的食品在粮食、肉类、水产品、蔬菜、水果等市场上还占有很大比重, 这是实现可追溯性的一大难点。 同时,食品安全问题许多是由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储运和销售过程不符合食品安全 控制要求造成的。我国大量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很难严格遵守管理部门规定的各项生产 经营操作规范,食品加工厂商相当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。此外,由于我国初级农产品 的生产经营以农户为主,规模较小,发展水平较低,在生产流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比 较落后,还不能适应食品追溯制度和系统建设的要求。因此,要实现初级农产品的食 品安全制度(追溯制度)建设尚需时日,也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鼓励。
·上一篇:冷库建设也需“量体裁衣” |